提到三国,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这段割据混战的历史,脑子里自动播放《三国演义》“煮酒论英雄”,更有甚者想到的是桌游《三国杀》。如今,随着三国IP的开发,只要使用三国的人物形象,在广义上都能划分到“三国”。
在游戏界,三国已经发展为一种游戏类型。
三国IP的开发更是一个漫长的故事,有些改编成为经典,有些人人喊打,有些无人问津。
下面我们从三国ip的发展史, 来谈谈那些“改变世界”的三国衍生作品,谈谈三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名著? 日本英国又是为什么要做三国游戏?
1.萌芽期
三国IP的形成和演变
在《三国演义》诞生之前,古人已经读《三国志》爱上这个时代,大搞三国IP。苏轼写三国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;李白的“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”写的就是赵云;辛弃疾也不例外:“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!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
历代文豪钟爱三国,但平民百姓对三国的了解甚少,直到元末明初《三国演义》横空出世,三国人物和故事的国民度大大提高,明清出现关羽庙祭拜“武圣”。
《三国演义》成为史上最火同人,超过原著《三国志》,直到现在还出现下图这种情况。
至此,三国IP已经发展为:以《三国演义》为核心,以三国历史为背景的创作蓝本。三国人物在戏曲中完成cosplay首秀,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京剧名角卢胜奎编著的《三国戏》,对后世塑造三国人物影响深远。清代八旗子弟都以看三国戏为雅,三国故事也随着民族交融在国人的血液中源远流长。“红脸的关公,白脸的曹操”,非黑即白的人设,也形成了几朝几代人对三国人物的偏见。
冷知识,1905年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《定军山》,取自《三国演义》第70、71回,讲的是蜀魏相争,黄忠夺取定军山。
建国后,上美出版了《三国演义》连环画,57版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,就连日本游戏《三国志》的人物形象都是“抄袭”他的。
2.成长期
三国IP“走出去,引进来”
天朝在明末就开始流行海外学习,明代留学生就带着他们的课外读物《三国演义》出海。清康熙时期,日本僧侣翻译的《通俗三国志》是世界上第一个《三国演义》的外文译本。到了江户时代(17世纪初—19世纪中叶),日本出版了图文并茂的《绘本通俗三国志》,受到平民的广泛喜爱,三国成为日本人最熟悉的一段中国历史。
于是日本也出现了一批三国死忠粉,有一个叫吉川英治,还有一个叫横山光辉。吉川英治是日本文豪,堪称“日本大仲马”,他从1958年开始连载《三国演义》的同人小说,名取《三国志》。横山光辉在1971年根据这本同人创作了第一部三国同人漫画,影响了日本几代人。《三国志》作品对于日本人,就像《三国演义》与之国人,既是历史,又是艺术。
要说区别,请你想象一下琼瑶阿姨写《三国演义》。
日式三国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更深刻,把英雄放进有人情味的温床,甚至融入日本武士道精神。
所以,世界上最早的三国游戏——1985年日本光荣公司推出的《三国志》,其实是源自吉川英治+横山光辉的三国。
日式三国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给了曹操最响亮的英雄名分,有意弱化具有反动意味的“挟天子以戏诸侯”,他们钟爱这种于连式的枭雄,所以曹操在日本的地位很高。那时候易中天老师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,在很多中国人心中曹操还是唱白脸的反派。
因此,《三国志》游戏将曹操刻画得相当牛逼,《三国志1》用曹操败走华容道的典故设置双了结局,后来还专门推出了“番外”《三国志:曹操传》。
1989年任天堂GB的出现,让《三国志》系列游戏传到国内,成为无数8090后的童年回忆。
《三国志3》的内政和战争系统成为三国游戏的模板,后世的三国策略游戏,或多或少都参考了《三国志》系列的攻防模式和沙盘布局。《三国志》系列游戏也成为三国IP的重要组成部分,除了游戏模式,开发商们连它的名字也不放过。
尽管如此,还是有人愿意买账,因为成为IP就意味着,拥有优秀的内容,同时拥有热衷的用户。无论如何,桃园三兄弟的忠义与信仰,曹氏的极盛而衰,24谋士和24名将……三国的内核永远不会变。
下期预告:《真三》、《全战》、《梦三国》、《三国杀》......你心中的三国游戏巅峰是它吗?改变世界的三国游戏你知道几个?现代日本人到底多爱三国?英国人为什么要做三国游戏?......跟贰小陆一起走进
——三国IP编年史(下)
*图片素材来自网络,如有错误欢迎指出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anguoba.cn/issue/9521.html转载请保留出处
三国吧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,不代表三国吧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